臺北訊——臺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態研究團隊近日發表一項關於鳥類社交行為的突破性研究,詳細探討鳥類如何透過五種不同程度的親密行為,展現其複雜的社會結構與情感交流。此研究不僅豐富了生物學界對動物社會性的理解,也為保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研究指出,鳥類的親密行為涵蓋從簡單的群聚互動、合作覓食,到更深層的配偶間互相梳理羽毛、共同育雛,甚至包括同伴間的情感支持。這些行為不僅強化族群內的凝聚力,也反映出鳥類在自然選擇壓力下形成的適應策略。生態學家林志明教授表示:「鳥類的社交親密度變化揭示了動物行為的多樣性與靈活性,這對理解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物種間互動具有深遠意義。」他強調,隨著氣候變遷與棲息地破壞,深入掌握這些行為模式將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保育策略。此外,該研究利用高解析度影像與行為追蹤技術,首次量化了不同鳥種間親密行為的頻率與持續時間,為未來跨物種比較研究奠定基礎。專家認為,這些發現不僅豐富了動物行...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