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根據臺灣國立大學心理學系最新研究,寬恕行為主要服務於個人福祉,而非單純為了對方的利益。研究指出,當個體選擇寬恕,能有效降低內心的憤怒與壓力,促進心理健康與情緒穩定。心理學家林志明教授表示:「寬恕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通過釋放負面情緒,個人得以重獲內心平靜,這對於長期心理健康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此觀點與國際心理健康趨勢相呼應,強調寬恕的內在價值。此外,該研究還發現,寬恕行為能夠提升個體的生活滿意度及人際關係質量,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專家呼籲,社會應重視寬恕在心理健康促進中的角色,並將其納入心理輔導與教育體系。隨著全球心理健康議題日益受到關注,寬恕作為一種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正逐漸成為心理學研究與實踐的熱點。未來相關政策與社會倡議,或將更強調寬恕對個人福祉的積極影響。...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