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海洋研究院在基隆海域展開對水母毒性的深入調查,旨在釐清水母究竟是「有毒」還是「有毒液」。研究團隊指出,水母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有毒生物,而是透過觸手上的刺細胞釋放毒液,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海洋生物學家林志明教授表示:「水母的毒液成分複雜,部分種類的毒液能引發皮膚紅腫、疼痛,嚴重者甚至導致過敏性休克,對人類安全構成潛在威脅。」他強調,正確認識水母的毒液機制,有助於提升海灘遊客的防護意識與急救效率。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水母數量激增,臺灣東北角海域近期頻繁出現水母群聚現象,增加了民眾誤觸風險。地方政府已加強海灘安全宣導,並建議遊客避免在水母活躍時段下水。專家呼籲,未來應持續推動水母毒液成分的科學研究,並結合媒體力量普及正確知識,避免因誤解而引發不必要的恐慌,同時保障海洋生態與人類共存的安全環境。...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