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養貓家庭數量呈現爆炸性增長,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令人憂心的行為問題。從隨地排泄到過度舔毛,這些被歸類為『問題行為』的表現,實則是貓咪試圖與人類溝通的密碼。國際貓科醫學協會(ISFM)最新報告顯示,超過60%的貓咪行為問題源自飼主對其肢體語言的誤讀。『貓咪不是小型犬,牠們有獨特的思維模式』,台灣貓行為諮詢師陳醫師強調。當貓咪豎起尾巴輕顫,多數人以為是憤怒,實則可能表達興奮;而緩慢眨眼這個被忽略的動作,竟是貓界最高規格的『我愛你』。這些細微差異,正是建立和諧人貓關係的關鍵。隨著動物福利意識抬頭,歐美多國已將『貓行為學』列入寵物店員必修課程。日本更推出『貓語翻譯器』App,上架首周即突破百萬下載。這股風潮背後,反映的是現代人對寵物心理健康的重視——我們不再只滿足於餵飽牠們,更要讀懂牠們。專家建議,每天花15分鐘觀察貓咪的耳朵角度、尾巴擺動與瞳孔變化,能有效預防潛在問題。下回當您的愛貓...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