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飛速發展,科學家對行星的分類有了更精確的認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近期公佈的研究顯示,現有行星體系已從傳統的『類地行星』與『氣態巨行星』二分法,擴展至包含『超級地球』、『迷你海王星』等新類別。這項突破得益於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等尖端設備的投入使用,讓天文學家能透過大氣層成分分析,重新定義行星特性。『這就像突然擁有了一副能看清行星DNA的眼鏡。』麻省理工學院天體物理學家艾琳·陳博士如此形容當前技術帶來的變革。她指出,例如TRAPPIST-1星系中發現的七顆系外行星,其多樣性徹底顛覆了太陽系模型。特別是在『宜居帶』行星中,岩石與冰層的特殊比例,可能孕育出前所未見的生命形態。這波科學浪潮也引發大眾對宇宙探索的熱情。NASA最新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關於系外行星的科普視頻點擊量暴增300%。但科學家提醒,目前對行星形成的認知仍存在空白,例如『熱木星』為何能緊貼恆星運行?這類謎...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