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山嶽如何塑造世界環境與文化敘事
當我們仰望喜馬拉雅的雪冠或安第斯的火山脊線,這些地質巨人不僅是自然奇觀,更是文明演進的沉默見證者。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報告指出,全球78%的原住民文化聖地位於山區,而這些區域涵蓋了人類60%的淡水資源。在尼泊爾,當地夏爾巴人將珠穆朗瑪峰視為『母神』,其登山路線規劃必須遵循傳統儀軌;而秘魯的印加後裔至今仍保持著向安第斯山神獻祭玉米酒的古老習俗。這種人山共生的智慧,正被納入現代生態保護政策。隨著極端氣候加劇,阿爾卑斯山冰川每年退縮3公尺的數據(瑞士聯邦研究院2023年監測)敲響警鐘。登山嚮導皮埃爾·杜邦坦言:『我們正在失去的不只是冰層,更是千年來指引人類的天然羅盤。』從日本富士山的浮世繪美學,到落磯山脈塑造的北美拓荒精神,這些地標性山體持續輸出文化符碼。值得思考的是:當下一代透過VR技術『攀登』時,是否還能體會到那份對自然的敬畏?專家呼籲建立跨國山岳保護網,倫敦政經學院環境人類學教授艾瑪·懷特...Mor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