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泰晤士河畔的「大笨鐘」,不僅是倫敦最醒目的地標,更是英國歷史與文化的縮影。這座高達96米的鐘樓,自建成以來便以其精準的報時與哥德復興式建築風格聞名於世。儘管官方名稱已更名為「伊麗莎白塔」,但人們仍習慣以「大笨鐘」稱呼這座承載著集體記憶的建築傑作。建築歷史學家艾瑪·威爾遜指出:「大笨鐘的設計完美融合維多利亞時期的工程技術與美學追求,其鑄鐵材質的鐘錘系統至今仍保持著19世紀的原貌。」最新統計顯示,每年有超過200萬遊客專程造訪國會廣場,其中87%將大笨鐘列為首要打卡點,足見其無可替代的象徵地位。為什麼這座歷經戰火洗禮的鐘樓能持續吸引全球目光?旅遊作家陳志明分析:「當人們聽見大笨鐘的鐘聲,實際上是聽見了英國民主制度的迴響。它既是《倫敦條約》簽訂的見證者,也是二戰期間『倫敦大轟炸』中倖存的精神圖騰。」近期隨著英鎊匯率走低,亞洲旅客數量同比增長35%,形成新一波朝聖熱潮。站在西敏橋上仰望這座新...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