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閘機刷臉進站、便利店電子支付、共享單車GPS定位——這些都市生活日常正悄然編織著龐大的數位蛛網。資安機構『護盾聯盟』最新報告顯示,全球百大都市的居民平均每天產生2.7GB個人數據,其中23%流向未經明確授權的第三方。『數據就像新時代的石油,但多數人還在使用竹籃打水。』台大電機系教授李維倫指出,商業集團透過『服務條款陷阱』取得數據後,常違規進行用戶畫像與精準廣告投放,更可能因系統漏洞遭駭客竊取。去年某外送平台遭駭導致20萬筆信用卡外洩事件,正是血淋淋的教訓。當我們享受便利時,如何避免付出隱私代價?資安專家建議三步驟:定期審查APP權限設定、關閉非必要定位服務、使用虛擬信用卡消費。立法委員王明霞也預告將推動《個資保護法》修正案,要求企業揭露數據流向並設立刪除機制。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文明社會的信任考驗。下次當手機跳出『同意隱私政策』彈窗時,或許我們都該停下來思考:這份便利,是否值得用最私...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