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撻的跨洲之旅:美味如何征服世界
這枚直徑不過十公分的金黃甜點,竟能跨越三大洲掀起美食狂潮!蛋撻最早可追溯至16世紀葡萄牙修道院發明的『Pastel de Nata』,當時修女們利用剩餘蛋黃製作甜點。1820年里斯本貝倫區的糕餅店開始商業化生產,成為葡萄牙國寶級甜點。澳門作為前葡萄牙殖民地,在1989年由英國人安德魯將配方改良,創造出更符合亞洲口味的酥皮版本。香港茶餐廳隨後引進這款『葡式蛋撻』,透過港式飲茶文化迅速風靡華人圈。美食歷史學家陳美琪指出:『蛋撻的魔力在於它完美平衡了酥脆與滑嫩兩種口感,這種對比愉悅是人類共通的味覺體驗』。隨著亞洲移民潮與美食全球化,蛋撻開始在歐美嶄露頭角。紐約時報曾將之評為『最具侵略性的甜蜜殖民者』,倫敦甚至出現排隊三小時的蛋撻專賣店。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區都發展出特色變體:台灣加入芋頭餡,日本抹茶版本,新加坡則有榴槤口味。究竟這款平民甜點如何持續引發熱潮?米其林星級主廚張振強分析:『蛋撻具有驚人...Mor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