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街頭藝人到浴室歌神,唱歌這項跨越文化的愛好,究竟藏著什麼魔力?最新心理學研究指出,人類聲帶震動產生的共鳴,能直接刺激大腦獎賞回路。英國劍橋大學實驗數據顯示,即使未受訓練的素人唱歌時,大腦分泌的多巴胺量與進食巧克力相當。聲樂治療師李明華解釋:『唱歌是少數同時激活左右腦的活動,右腦處理旋律情感,左腦負責語言節奏。這種全腦協同作用,就像給心靈做SPA。』特別在後疫情時代,線上合唱團爆增300%,證明人們更需要聲音連結。神經科學進一步發現,合唱時的同步呼吸會調節自律神經系統。當一群人齊唱時,彼此的心跳頻率會不自覺趨於一致,這種『生理同步』現象造就了獨特的歸屬感。或許這解釋了為何從教堂詩班到KTV包廂,人類總在追尋合唱的魔法。當被問及唱歌的吸引力,業餘歌手陳小姐感性分享:『每次飆高音都像坐雲霄飛車,歌詞是別人的故事,哭笑的卻是自己。』這番話完美詮釋了唱歌作為情感載體的雙重特性——既是最私密的獨白,...
More